业界把目光伸展开来,却发现2006年依旧在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矛盾中纠缠。
信托计划200份的限制一直被认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从2004年10月银监会公布《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来,关于200份的突破就一直处于“等待与观望”之中。
业界普遍认为,虽然2006年政策层面依然难有实质进展,但其间并不排除突破的可能。
《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条款被认为是有望带来房地产信托的“春天”:总募集资金规模在5亿元以上,单笔投资100万以上的,可以不受200份的限制,并规定募集资金期限不低于3年,必须进行组合投资,不得将资金运用于单个不动产或其经营企业。
业界把目光伸展开来,却发现2006年依旧在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矛盾中纠缠。
悲观的心态来自于对宏观政策的走向判断。
自2003年“121号文件”颁布以来,国内银行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控制力度,借此契机,房地产信托业务量得以迅猛发展。而2005年“212号文件”的颁布,直接表达了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的限制态度。基于政策的惯性,部分专家预测2006年境内金融机构信贷会继续紧缩,因此200份究竟能不能真正突破,依然不容乐观。
信托业内人士邓举功认为,监管层对于房地产信托无疑是陷入了“两难”的矛盾心态:从严,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将面临无业务可做的境地,在信托公司诸业务中,房地产业务的优质性不言而喻;从宽,则与持续收紧的宏观政策相悖。据邓分析,这场自2004年以来的讨论在2006年将继续下去。
“普遍呼吁并不等同于呼之欲出,资产证券化千呼万唤了8年才出来。”邓的担忧其实代表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心态。而2006年新年第一天,40亿元的资金窟窿把金信信托压倒在第一缕阳光里的事实似乎为“监管从严的论调”做了现实层面的注脚。
乐观的心态则来自于信托本身的表现。
2005年房地产信托在房地产融资舞台上有了一种极致的表现,甚至连“212号文件”近乎苛刻的要求都难以抑制房地产信托的生命力。2005年国内房地产信托市场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市场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28日,信托市场共发行房地产信托121只,募集资金规模157.27亿元,分别较2004年同期增长11%和28.73%。其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均为信托行业重新登记以来的最高峰值。
除了本身的灵活性外,2006年金融环境的改变也是促成转变的契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认为,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在加入WTO体系后将全面开放,地产金融市场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托作为金融业中重要一环也将得到释放。
另外,分类监管措施的出台也会从另一层面促成200份的突破。“一系列的监管,是监管者在有意放慢节奏,控制总规模,等银监会给各家信托公司的评级结果出来,才有可能确定谁吃药,谁吃肉”,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王忠民认为。
德思勤咨询公司董事长龙固新的看法或许更为实际,他认为,现实中200份的限制早已淡化,突破与否如同结婚的一纸婚书,只是一种法律上的证明而已。但这纸婚书无疑关系着未来房地产和信托两个行业的“幸福”。婚书能否于2006年降临?困难在,但希望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