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长安信托官方网站!本网站支持IPv6。投资有风险,认购需谨慎

信托行业风险管理特点分析

阅读次数:7258次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信托行业也出现了增长中枢下移、转型调整刻不容缓等新阶段性特征。在此背景下,有的公司患上了“速度焦虑”、有的员工陷入了“转型迷茫”,表现为“下猛药”、“乱投医”背后的财务数据增长乏力,这就要求信托行业的转型创新要“牵牛鼻子”、“打组合拳”。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与风险管理能力往往决定着业务的定位与开展方向,所以风险管理模式的调整可以被视为推动公司在行业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并成功突围的关键。本报告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2015年末信托行业最新数据为依据,重点分析行业内外部环境的新趋势、行业的新动态以及同业机构的新发展。

一、新常态下内外部环境的新趋势

在三期叠加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主旋律的引领下,“三去一补一降”将成为政策重点,利率市场化、经济资本化、融资股权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所引发的资本流向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下跌所引发的输入性通货紧缩风险的跨市场传递、资本市场波动区间逐步增大所引发的金融风险的跨产品传导等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都将使信托行业的传统风险控制面临着更多的外部挑战。

为实现对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持续监管以及分类监管,近年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以及《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坚持防范化解风险和推动转型发展并重的原则”,要在妥善处置风险项目、切实加强潜在风险防控、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等3个类别13个方面做好风险防控。《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中把风险管理放在了监管评级要素三个类别中的首位,并指出“风险管理要素主要评价信托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资本管理情况以及信托业务的风险管理情况等方面,旨在引导信托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可评估、可控制、可化解。”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信托行业的传统风险控制面临着更多的政策压力。

过去,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以债权居多,资金投放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类项目、政府融资平台类项目等。信托机构的风险控制更多地与零和思维的此类业务相适应,风险容忍度低、风险偏好倾向于风险厌恶型。而在行业转型背景下,各家信托公司或回归信托本源、或顺应转型趋势,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跨境金融服务、资本市场配置、PPP项目、私募股权投资等逐渐成为转型方向上较为一致的共识。对于此类业务而言,多以竞合思维为主,风险容忍度及风险偏好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传统的风险控制框架与业务的转型发展就形成了矛盾。

二、新趋势下行业的新动态

面对新常态下内外部环境的新趋势,2015年信托行业运行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截止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跨入16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也可发现近年来一些行业风险控制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通过深入剖析,可从中把握信托行业风险控制的内在逻辑以及主要矛盾。

1.经济下行背后风险控制的尴尬

中国经济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下行调整区间,具有规模高速增长、投资领域广泛涉及高杠杆、高库存、过剩产能领域的信托行业理应全面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然而可以观察到近年来行业中事务管理类信托的风险控制反而在业务形势的倒逼下被极大弱化了。这反映出,其一,2012年以来信托公司的资管业务牌照优势减弱,融资市场中资金渠道方不断增多、竞争加大,以及资产方融资渠道的增加,使得该市场已由金融机构的资金卖方市场转化为优质企业的资金买方市场;与此同时,信托保障基金的征收使得信托渠道的市场竞争力下降,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在“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下信托公司业务形势恶化、谈判能力不断下降的局面。其二是信托行业风险控制的非标准化和柔性特征。所谓的非标准化和柔性特征表现为很多信托公司或是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或是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与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不一致,致使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类似项目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不统一、风险管控的执行过程中“灵活性”较大的问题。

2.刚性兑付倒逼下的产品供需严重失衡

近年来,一方面是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和高净值家庭的快速增加以及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特征使得高净值客户通过信托产品进行财富管理的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是新常态下面对刚性兑付压力信托公司主动缩减信托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同时信托服务产品长期缺位,使得信托产品的供给不断缩减,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信托产品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产品发行难以满足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核心问题是刚性兑付,但是其中也体现出信托行业传统风险控制的特征的内在逻辑。一直以来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信托行业的风险控制往往希望把业务中所有的风险敞口全部覆盖,整个行业表现出风险极为厌恶的特征。但是应该注意到,信托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以往业务中风险敞口的全部覆盖,得益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金融抑制政策。随着未来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信托行业的风险偏好,不应当是避免所有风险的发生而是在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地方承担风险。

3. 低不良率背后“数字的‘新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信托行业恰好是为数不多的处于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进展过程中的监管真空中金融子行业,因此得以实现了以“冲规模、轻管理”为特征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项目的增加与累积。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如下图所示),2015年末信托业的风险项目个数为464个,规模为973亿元,其中集合资金信托589亿元,单一资金信托360亿元,财产权信托24亿元。“对应16.3万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不良率为0.6%,比3季度末的0.69%略有下降。”但是,如果考虑信托行业的刚性兑付背景的话,不良率用信托资产规模作为分母可能无法准确衡量信托行业的资产安全状况。目前,刚性兑付下信托公司风险项目处置的主要方式就是用自有资金先行接盘兑付,再通过司法诉讼、拍卖等多种变现方式进行项目善后处理,最终实现项目资金的回流。所以,把信托公司的固有资产规模作为不良率的分母、把主动管理项目以及自营资产的风险项目规模作为不良率的分子更为适宜。因此,信托公司持续增强主动管理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大势所趋。

图1.信托行业风险项目情况

三、新趋势下的同业新发展

依据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信托行业发展新特点,可以将行业内在风险管控方面较为领先的信托公司分为四种模式。通过对四种模式的深入剖析,可以从中把握信托同业的风险管理的最新动向以及各种“正能量”。

1.“标准化、批量化”模式

所谓“标准化、批量化”模式是指建立起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管控方法,一方面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计量、监控与管理各类风险,将风险管控的整个链条打造成“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另一方面以交易对手的财务数据、运营情况、风险特征等资料为依据,建立内部的交易对手评级数据库,根据评级结果指导业务风险定价,从而实现交易对手一旦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后,后续业务“批量化”高效审批的目标。

2. “全流程”模式

所谓的“全流程”模式是指将风险管理活动融入到公司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让风险确定、评估、度量和管理等环节彼此独立又紧密衔接。公司风险管理的全局性目标是实现业务增长、资本回报和风险暴露之间的平衡,追求运营的高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3. “独立审批人”模式

所谓“独立审批人”模式是指在部门业务内部审核和公司业务评审会之间增加一道审批环节,将不同业务类型划归对应条线的独立审批人及其专业团队进行调研、审批,以更好地控制风险以及提高过会效率。“独立审批人”的主要岗位职责是决定项目能否立项以及信托业务委员会业务事项提请。此外,根据不同业务特点,来主动调整事前团队及事后风险管理架构,使得公司风险管控体系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种模式对信托公司主动缩减传统业务比重、加大创新类业务布局可以形成有效地支持。

4. “风险管理策略导向”模式

所谓“风险管理策略导向”模式是指公司先于业务开展前,确定公司的风险偏好,再基于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以此为导向进行业务扩展。华信信托已经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风险分析与评价体系,准确识别、控制各类风险纳入战略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公司综合考虑经营中所面临主要风险的风险影响和业务发展实际,选择符合公司风险偏好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适度承担风险获得适中的回报,果断把握较低风险较高收益的市场机会,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来源:信托业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