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8类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法
1、QQ冒充好友诈骗
2、QQ冒充公司老总诈骗
3、微信冒充公司老总诈骗
4、微信伪装身份诈骗
5、微信假冒代购诈骗
6、微信发布虚假爱心传递
7、微信点赞诈骗
8、微信盗用公众号诈骗
9、虚构绑架诈骗
10、虚构手术诈骗
11、虚构色情服务诈骗
12、虚构车祸诈骗
13、贷款诈骗
14、重金求子诈骗
15、电子邮件中奖诈骗
16、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17、PS图片实施诈骗
18、“猜猜我是谁”诈骗
19、购物退税诈骗
20、网络购物诈骗
21、低价购物诈骗
22、包裹藏毒诈骗
23、高新招聘诈骗
24、复制手机卡诈骗
25、解除分期付款诈骗
26、订票诈骗
27、引诱汇款诈骗
28、提供考题诈骗
29、ATM机告示诈骗
30、伪基站诈骗
31、金融交易诈骗
32、办理信用卡诈骗
33、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
34、冒充房东短信诈骗
35、兑换积分诈骗
36、二维码诈骗
37、电话欠费诈骗
38、电视欠费诈骗
39、钓鱼网站诈骗
40、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
41、退款诈骗
42、收藏诈骗
43、机票改签诈骗
44、冒充黑社会敲诈类诈骗
45、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
46、快递签收诈骗
47、医保、社保诈骗
48、刷卡消费诈骗
二、防骗高招
1.注意各类电话、短信来源;
2.加强保密意识,防止个人金融信息及家庭信息外漏;
3.掌握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切记勿轻信上当而汇款、转账;
(1)尽快到最近的发卡行服务网点ATM机或营业场所证明人卡未分离;
(2)尽快致电发卡行,办理临时挂失;
(3)尽快到当地派出所报案。
三、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不要”:
1.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号码的短信或者 非正常渠道的电话银行服务;
2.不要轻信各类中奖、费用返还的短信内容, 拒绝利益诱惑;
3.不要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或网上银行用户名。
“三要”:
1.要提高安全意识;
2.要登录正确的网站或通过银行的专用电话 或到银行营业网点进行查询咨询;
3.遇到诈骗,要积极地向公安机关举报。
四、应对方法
(一)提高资金安全意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自2016年初以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愈演愈烈,为有效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央行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提出,自2016年12月1日起,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此外,同行异地存取现、转账等业务,应在通知发布3个月内实现免费。从加强账户实名制、阻断电信网络诈骗资金转移主要通道等方面采取20项具体措施,筑牢金融业支付结算安全防线,切实维护社会公众财产安全。
在部门“放大招”的同时,市民也需提高警惕意识。银行专家温馨提示广大市民:防范电信诈骗,需掌握“六个一律”。
1.接电话,不管他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
4.所有短信,但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5.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所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
惩治电信诈骗“毒瘤”,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要从防范和打击相结合上下功夫。2016年9月20日,中国银监会和公安部颁布实施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要求公安机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查明的冻结资金,及时返还人民群众,并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返还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二)养成良好习惯,避免银行卡盗刷
银行卡被盗刷的事件层出不穷,此前,盗刷行为多发于信用卡,如今已逐渐涵盖了几乎所有银行卡种类。盗刷的手段有很多种,持卡人自己在日常用卡时要提高防范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不借给他人使用,一旦丢失要立即挂失;
2.开通银行账户变动短信提醒,仔细核对交易业务类型、交易商户和金额是否正确,关注账户变动情况,定期检查账户资金交易明细和余额;
3.谨慎取款和消费,不要随意丢弃银行卡刷卡消费或使用ATM设备的交易凭条;
4.不点击短信、网络聊天工具或网站中的可疑链接,不登录非法网站,慎扫不明来历的二维码;
5.慎连免费Wi-Fi,连接免费Wi-Fi时不登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机构APP进行账户查询、支付等操作;
6.妥善设置银行卡密码,不使用同一数字、生日、身份证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简单密码,不将银行卡密码作为其他网站、APP的密码,多张银行卡不使用同一密码,并定期更改银行卡密码;
7.将银行卡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 如果持卡人发现有伪卡交易和账户盗用等非本人授权交易时,建议第一时间与发卡机构取得联系,冻结、挂失卡片,避免再次遭受盗刷,同时在发卡机构的指导下留存证据,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差错争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