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再起国进民退风
继中铁总公司入住衡平信托后,近日百瑞信托和内蒙古信托的股权重组,同样上演“国进民退”。
今年10月,全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中铁总公司及所属的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衡平信托72.39%的股权,成为衡平信托的第一大股东,72.39%的股权来自衡平信托原第一大股东民营企业四川迪康集团。而在11月,内蒙古信托增资扩股完成,湖南华菱集团出资2.8亿元,占总投资的48.95%,成为内蒙古信托最大股东。而同样在增资扩股中,郑州市财政局成为百瑞信托第一大股东。据悉浙江一家信托公司也传出国资收购的消息。而多家等待重组后重新核准的信托公司也传出民营资本退出的消息。
在国有资本控股信托公司越来越多的同时,国有资本在一家信托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也十分突出。据2004年公开披露年报的33家信托公司公开资料,国有资本控股50%以上的信托公司达到19家,国有资本控股80%以上达到14家,更有甚者国有资本持股最高达到99.256%。
国资独大利弊参半
在第五次整顿后,德隆事件祸及旗下多家信托公司,管理层对民营企业入股信托公司相对谨慎。相对而言,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经营比较稳健,如背靠强势政府的东莞信托、上国投以及股东实力强大的外经贸易信托、华宝信托等去年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但一股独大弊端也比较明显。数字显示,披露年报的33家信托公司,2004年度共发生关联交易328亿4309万元人民币,涉及关联方225个,平均每家信托公司涉及6家以上的关联方。关联交易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共有8家信托公司。值得关注的是,信托公司以信托资产与关联方进行的关联交易,占到关联交易总额的50%以上。特别是通过信托资产方式,向关联方发放的贷款规模,较上一年度增幅达69.7%。
据年报透露,股权过于集中是导致大股东不进行股利分配的重要原因,33家公布年报信托公司仅3家进行利润分配。
信托业内人士建议,提高信托公司治理水平,需要信托公司引入多方股东建立良好的制衡机制,这将有利于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
因为背靠地方政府或国有大型集团,这些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往往比较容易获得好的市政建设项目,而忽视了业务创新及开拓进取,现代公司治理也容易流于形式。
德隆事件后,政府对申请登记的信托公司审核更严,尤其对第一大股东的审核。背靠政府或者大型集团公司使信托公司有资金和项目的支持,找一个好东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助长了国资流入和民营资本退出。
外资踯躅不前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约有20多家没有获得信托牌照的公司在银监会排队,这些信托公司需要完成重组后才能获得重新注册登记,管理层青睐的重组方式是引进外资。“如果能吸引到外资,在业务的审批方面,将会有优势。”广东一家还没有完成注册登记的信托公司的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同样,不少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信托公司纷纷表示期望引进境外资本,稀释股权。
但区别于其他金融股权的是,外资对信托业却兴趣不大,几例合资案例甚至出现了麻烦。年初爱建信托与香港名力集团的合作,使得家信托公司人士乐观地认为,信托和外资的合资潮流将出现。但外资机构和信托公司合作仅限于其他领域的合作上,日前山西信托与汇丰投资管理公司合资的基金公司,中信信托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的基金公司都正式宣告成立。除了上述合作以外,外资公司在股权方面并没有和信托公司发生亲密接触,甚至爱建信托与名力集团的合作也出现了裂痕。而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金信信托与苏格兰银行合资事件,后来被媒体披露出是金信信托高管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苏格兰银行出面否认此事。
和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相比,外资机构在参股信托公司方面显得异常谨慎,目前还没有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
吉林信托投资研究部经理张如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重新注册登记的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只有2年多的时间,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盈利模式还不够清晰,在和外资谈判时并不能描绘一副美好的前景给对方;另外,外资机构对目前信托行业的政策环境也会产生疑虑;近期出台的一些政策对信托业务发展都产生了一些影响,信托的前景并不明朗,这些都是外资机构谨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