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到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从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从河北西柏坡纪念馆到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今天,我们出发前往马栏革命纪念馆,了解曾经孕育中国革命英才红色摇篮的光荣历史;我们还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一同回顾、感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13年的丰功伟绩。
在参观学习之前,利用在车上这段空闲时间,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先为大家“热热身”。
一、《论持久战》简介
83年前,在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脚下一孔普通的窑洞里,一本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孕育而生,进而对全国的抗战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已经过去83年,历史的记忆却从未模糊。《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其间,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随着战局的起伏,“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为了凝聚国内抗日力量,坚定国人的必胜决心,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解释,以回应世人关切。
“持久战”这一战略观念并非灵光一闪的天外来物。早在《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前,“持久战”的思想观点已经在我党主要领导人的头脑中反复斟酌酝酿、深化发展。1936年7月,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就已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此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也在文章、谈话中初步提出了进行“持久战”的问题。
1938年暮春,北方的天气虽然已经转暖,但陕北的窑洞里依然阴冷。木炭火将窑洞烘烤得温暖又舒适。为了批驳‘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雄文《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根据毛泽东当时的警卫员翟作军的回忆文献资料显示,为了撰写《论持久战》一文,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然后接着写作。有一次,毛泽东写作入了神,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却浑然不知,直到满屋弥漫着焦煳气味才被警卫员发现。这样经过8天9夜的艰苦写作,《论持久战》初稿最终得以完成。
二、《论持久战》的历史贡献
《论持久战》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彻底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并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以超拔的哲学思维将‘持久战’这一军事概念理论化、系统化、具体化、实践化,它批驳了错误论调,坚定了中国民众的抗战信心,是指导抗战胜利的有力思想武器。
抗战的走向,是《论持久战》重点论述的问题。毛主席从敌我强弱、力量大小、进步退步、优势劣势、多助寡助等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实事求是地分析指出,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客观现实的行程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旗帜鲜明地批评了“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急躁情绪。毛主席进而又指出,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
我们本次延安之行的最后一站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七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习总书记从16岁刚来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梁家河时的坚定自信,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七年的坚守也是一次持久战,见证了习总书记意志的磨练和信念的树立,在那里,他和老百姓们一起艰苦奋斗,踏出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远行。
三、《论持久战》对我们的启示
(一)外部环境
近年来,我国信托业面临着监管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公司经营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考验:一是趋严趋紧的监管考验,对信托业务的转型升级创新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增加的信用环境考验,对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三是优质资产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考验,对公司动员内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应对新兴业务、复杂业务的内控环境考验,对公司风险防范的方法论、理念意识、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公司的事业部改革探索和问题
考验之时,正是修炼之时;修炼之时,正是成长之时。公司顺应行业业务转型要求,在2020年建立了6个特色化事业部,进行产品创新,走专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努力把长安信托建设成为专业化转型的标杆,共同构建一家员工认可、监管认可、同业认可、客户认可、股东认可的公司。
当然,改革转型不是一蹴而就,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种种困难。我最近听到了一些同志说业务难干,甚至有些同志还出现看衰信托行业、对公司转型发展失去信心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同志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工作上,而是听信一些谣言,传播一些谣言。我们从《论持久战》中得到的基本启示就是,任何矛盾和困难都是动态的、优劣势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表面上的优劣势也未必是真正的优劣势,对于矛盾双方以及优劣势的判断要以长远的眼光、底层的逻辑去分析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
1、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面对当下复杂的局面,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一定要不信谣、不传谣,凝心聚力,聚焦工作,不被身边的一些杂音、噪音干扰,带着对金融行业、信托行业、长安信托的使命感、责任感,脚踏实地提升能力建设,把精力聚焦在业务拓展和个人能力提升。
2、切实增强使命感。道不同不相为谋,卓越的组织首先是由共同信念者所组成,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信念可以产生组织的激情,党员有信念、有追求,做事就奋不顾身,就有奉献精神,就不会为短期利益和短期的表面矛盾所困。
3、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在公司转型变革时期,党员要积极主动担负责任。广大干部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找全,然后对症下药,逐一把问题解决掉,以困难有我、担当有我的责任意识助力公司转型发展。
4、练就过硬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同志还要练就过硬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在“急难险重”的一线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补齐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涵养解决问题的底气和担当。
5、创新工作方法。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理解运用毛泽东的理论精髓《论持久战》,找准问题,制定策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精准预判,凝心聚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用优秀理论武装自己。
守正创新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新局。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秉持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不信谣不传谣,凝心聚力在本职工作上,坚守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以长远的眼光和底层思维对眼前的形势做出基本判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进一步推动公司改革发展,实现企业与客户同发展共成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长安力量。